癌症營養怎麼吃?三大癌症飲食迷思一次破解
2024-12-19
依據衛福部資料顯示,癌症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。面對癌症,治療是條漫長的辛苦戰役,因癌症治療容易造成食慾不佳、味覺改變,導致癌症病人營養攝取不足而無法接受積極的治療。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是癌症患者常見的營養問題,但對於癌整飲食建議,卻流傳著不少迷思,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獲得均衡的營養補給,幫助在抗癌過程中維持體力、進而提升治癒率及存活率,以下將一一解釋。
三種常見癌症飲食迷思
1. 吃得太營養會使腫瘤細胞長更快?
癌症病人多數有的迷思為「治療過程中,如果吃得太營養,可能會使癌細胞獲得更多營養而促使腫瘤快速增長及擴散惡化」。然而,此想法卻是不正確的;相反的,癌症病人應該反而攝取更多蛋白質和熱量,幫助身體修復的能力,因為當罹患癌症時,身體雖然存在癌細胞,但大部分仍是正常細胞。
在治療期間若是營養狀況不佳,癌症的治療效果也會變差,無法發揮到抑制癌細胞的效果;且在營養不佳的狀況下,身體的免疫功能也會較低下、虛弱無力,伴隨治療副作用產生的不適感,甚至會使治療被迫中斷。
2. 喝滴雞精、魚湯就可以補足蛋白質的需求?
一般人在感冒、生病,都會想到可以用雞湯、魚湯、人參湯等來補充營養。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湯品類以水分含量為多,容易使人產生飽足感,造成在正餐時間其他食物吃不下。
但癌症患者多半食慾不佳,喝湯可能才喝個一小碗就飽了,事實上身體尚未獲得足夠的營養,因此建議優先透過固體食物攝取目前較迫切需要的熱量、蛋白質較好。
3. 罹癌不能吃肉,改吃素比較健康?
除了吃得太營養會誘發癌細胞的增長以外,坊間也流傳著吃肉會容易得到癌症而需要改吃素的迷思。但是,治療期間熱量、蛋白質需求量會較平時來得多,而動物性的蛋白質較為完整,可以提供完整必需胺基酸作為組織建構,植物性的蛋白質較不完整,會有某些必需胺基酸不足。完整的營養支持才能有助於提升對治療的承受力、維持身體正常機能與增加免疫力,因此不建議在治療期間刻意改吃素。
若是因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平常有在茹素者,仍須維持素食飲食,則建議採取蛋奶素為佳。採取蛋奶素食者飲食中應包含蛋、奶、豆類或是高蛋白的飲料,再搭配食用多種顏色食物,產生互補作用以有助於營養素均衡攝取。
癌症病人要攝取多少營養才足夠?癌症患者的飲食3大要點
根據統計,約有20%的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,而約有75%的癌症患者在被診斷有癌症時,就已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。癌症病人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相當普遍,因此攝取足夠營養是在治療癌症中非常重要的一環。
在癌症治療期間,由於疾病本身與治療過程都會大量耗損調體內的能量以及蛋白質,因此癌症營養支持計畫首重在提高蛋白以及熱量的攝取,尤其「高蛋白質飲食之前,更重要的是每天需攝取足夠的熱量」,因為熱量攝取足夠,蛋白質才能有效的被身體利用。
1. 熱量要足夠:每日熱量需求建議約為每公斤體重30-35大卡
以熱量來說,一般成年人的建議為體重(公斤)*30-35=理想一整天熱量(大卡),才能避免體重減輕及應付代謝增加所需,但若在此攝取狀況下,體重仍逐漸減輕,便要額外增加熱量的攝取;有肥胖問題的癌症患者,則不建議在治療期間減重。
2. 蛋白質要充分:每日蛋白質需求建議約為每公斤體重1.2-1.5公克
以蛋白質來說,若是有接受手術、化/放療者,一般的建議為體重(公斤)*1.2-1.5=理想一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(公克),以幫助傷口癒合、血球增生、黏膜修復等。肉類、魚類、黃豆及黃豆製品、蛋、奶類及奶製品,都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。食慾不佳者,則可考慮市售的高蛋白營養品。
3. 少量多餐、挑選營養價值高的食物
癌症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容易出現的副作用有食慾不佳的狀況,在此狀況之下,不必強行一次吃下足夠量,可以改成少量多餐、想吃就吃、分次進食。正餐時可以盡量選擇固體、含較高營養的食物先進食,如雞湯、魚湯應先吃肉再喝湯。當然,選擇自己喜歡吃的也很重要,以有助增進食慾。
癌症治療期間可以額外補充的三大營養
癌症常見治療方式包含手術、放射線治療、化學治療等,而不論哪種治療方式,或多或少都會有副作用產生,如許多患者會遇到食慾不振、口腔黏膜破損、噁心嘔吐、味覺改變等種種不適狀況。面臨因治療的副作用造成的飲食問題等,可以額外補充三大營養元素,幫助度過治療期間的不適、提升生活品質。
1. 魚油:
癌症本身就是一種發炎的表現,而深海魚油Omega-3中的EPA在多篇研究中被證實具有減少發炎反應、改善食慾、降低化療副作用等效果,因此歐洲營養學會 (ESPEN) 建議癌症患者應每日攝取2公克魚油。富含Omega-3的包括有鮭魚、鱈魚、比目魚、鯡魚、沙丁魚、鯖魚等深海魚。
2. 麩醯胺酸:
麩醯胺酸為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胺基酸的一種,也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,可有助於細胞合成、組織修復。在正常生理情況下,飲食的攝取與體內合成的量足以應付人體所需,但對於重大手術、外傷、燒傷以及化療病患而言,人體對於麩醯胺酸的需求量會增加,因此麩醯胺酸就成了條件式必需胺基酸。研究顯示建議麩醯胺酸使用劑量為每日15-30g/天,用以減輕化療常見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破損、腹瀉等不適症狀。
3. 鋅:
鋅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,能幫助維持生理機能的正常,如維持皮膚健康、幫助蛋白質合成等。癌症患者常經歷味覺改變的困擾,導致食慾不佳的狀況,因此補充鋅可以幫助維持味覺,保持正常食慾,維持接受化學治療的體力。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每日膳食營養素攝取量,男性建議每日鋅的攝取量為15mg,女性為每日12mg。
參考資料來源: